新闻中心 | 本地资讯 | 业界新闻 | 家居资讯 | 人物访谈 | 成交快报 | 直达县区 | 折扣促销 | 楼市汇总 | 专题策划 |
本报开展“幸福武汉·环境宜居”调查。综合调查数据,在宜居环境的前三位,分别是完善规划、提高绿化率和净化空气,投票率分别达到23.9%、22.7%和22%,湖泊湿地保护以16.5%的投票率紧随其后。
完善规划,彰显“江城”个性
在调查中,共有13142张投票直指完善规划。不少网友留言,制定完善而长远的规划,要有前瞻性,合理布局,避免重复建设。
长江网网友“王老师”建议,对城市重点开发建设项目要进行合理布局。网友猪猪侠则称,武汉在规划中应彰显“江湖”城市的个性特色,提高宜居质量。
武汉有山有水,还要有树有草
在火炉之城的武汉,13170名网友把提高绿化率放在宜居的第二大条件中,希望能在盛夏之时看到绿树浓阴。
网友“爱琴海”留言,其居住的小区停车场严重不足,而且绿化也差,“要让房地产开发商提高标准,解决好建筑物密集、遮光的问题,增强武汉的宜居性。”
网友“魔幻五线谱”认为,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,要有山,有水,有文化,还要有树,有草。武汉不缺前几样,缺的就是大树和小草!
网友“风情万众”称,武汉要考虑到城市绿化问题。不能仅集中在几块地建绿地公园之类,绿化应该遍布全市每一条道路,每一个角落。
更多使用绿色能源,减少废气排放
不少网友提出,进一步提升武汉空气质量。
网友“阿瞬”说,武汉日益剧增的私家车,尾气排放污染严重。如何控制好尾气对城市的空气污染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去思考的。
网友“兰色闪电”说,武汉是一个重工业城市,政府应该合理布局工厂位置,同时更多使用绿色能源,减少废气排放。
本报评论员 付小为
城市作为一种文明现象,伴随生产力发展,人类聚居行为的变化,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基本空间。这个高度致密的空间使得城市生活显得复杂多元,幸福问题愈加凸显。
城市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。历史地看,随着城市的发展,人们的居住环境、幸福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但一座宜居之城,幸福之城,还可以从更深层、更客观地来看。
当人类生活基本空间还处在乡村时,生活围绕着以血脉、亲情构建而成的熟人社会展开。血脉延续,及在此基础上的自给自足丰衣足食便是对幸福的寄托。
城市生活打破了固有的乡土依恋、熟人社会。人们对幸福的感受来自于自身与环境的关系。城市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工业化,以生产为中心,生产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因具有稳定性,而作为劳动力的人却因其在生产中的可替代性容易变得不够稳定。不确定性让人很容易感到孤独、漂泊、无依无凭,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、资源的紧张,以及内在的心理紧张,纷纷呈现。
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,碧水蓝天、出行便捷等很重要,这是基本的条件,但归根结底,宜居还是要落脚到市民的生活。市民是生活的主体,也是城市的主体,一座宜居的城市、幸福的城市,除了生活环境的改善,更重要的是市民对城市的认同。
市民对城市的认同,既来自于城市的面貌、城市的环境、自己的收益,也可来自于城市的文化、传统、精神、政府服务、社会发展水平。根本而言,来自于城市为人的发展能够提供何种经济、政治、社会、文化条件。人是城市的尺度,他们的生活是城市幸福的尺度,幸福对应人在城市之中的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