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 本地资讯 | 业界新闻 | 家居资讯 | 人物访谈 | 成交快报 | 直达县区 | 折扣促销 | 楼市汇总 | 专题策划

央企退房令留下“一地鸡毛”?

作者:菏泽房产网   时间:2011-07-16 00:00:00   来源:互联网   点击: 2891

    简要内容:曾被国资委勒令退出房地产业务的78家央企,自今年3月以来,似乎也在比赛,比谁跑得慢。有评论指出,央企退房令落到如今这个一地鸡毛的局面值得深思,令行禁止才能维护权威,“央企退房”须摊开时间表。

  曾被国资委勒令退出房地产业务的78家央企,自今年3月以来,似乎也在比赛,比谁跑得慢。央企“退房令”在执行层面,遭遇了一次结结实实的“肠梗阻”引起网上舆论关注。有评论指出,央企退房令落到如今这个一地鸡毛的局面值得深思,令行禁止才能维护权威,“央企退房”须摊开时间表。

新闻背景

  今年3月18日,国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,公布了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外,78家非主业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的政策。彼时,正是央企疯狂拿地,“地王”频出的当口,因而此举被业内和舆论普遍解读为楼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。然而一晃快9个月过去了,仅有中远集团、中国航天等7家央企挂牌转让其不足20家地产子公司的股权,剩余71家央企超过200家地产公司至今未见动静。政策“肠梗阻”现象再一次显露无遗。(12月6日《中国证券报》)

  媒体论道

  国资委停贷难令央企“退房”

  90年代初,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一个有名的预言——“我们处在一个赛跑过程中,结果要看腐败和法治的市场经济哪一个跑得更快。”

  现在,曾被国资委勒令退出房地产业务的78家央企,自今年3月以来,似乎也在比赛,比谁跑得慢——据12月6日的《中国证券报》报道,时隔8个月后,仅有7家央企转让了股权,71家央企超过200家地产公司至今未见动静……目前监管部门已下发“红名单”,要求银行只能对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发放贷款。这意味着,银行将通过资金的收紧“逼迫”部分央企清退房地产业务。

  对民企来说,停贷就是“断奶”,堪称釜底抽薪的狠招;对“不差钱”的央企而言呢?也许同样有深远影响,不过我们翻阅一下故纸堆,会发现他们事实上是被娇宠的孩子……3月23日,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要闻几乎都是《国资委要求78户央企15工作日内制定退出方案》,15个工作日很快过去了,甚至8个月也过去了,现实情况是,71家央企依然磨磨蹭蹭,以别样的方式坚守在房产这块大蛋糕前。其“难产”程度,堪比尚在筹划中的新拆迁条例。以此前提,国资委的停贷之举,很难称得上众望所归的“大棒”。

这是自己人玩的游戏?

  是央企太过顽劣,有令不从,还是国资委威信不足,无力调教?依我看,这其实更像是一场心照不宣、你情我愿的拉锯战。我们的央企向来都有双重身份,从行政角度说,国资委与央企是上下级的关系,上级有令,下级岂敢违抗?从市场主体的角度说,央企全民所有,作为全民代表的国资委相当于董事会,董事会的决议,职业经理人当耳边风,不想混了?所以,无论从哪个角度说,央企退房令落到如今这个一地鸡毛的局面,都是一件令人很诡异的事情。央企之所以敢玩阳奉阴违的一套,很重要的原因,恐怕在于从央企退房令出台之时,央企就已经读懂了国资委的良苦用心。

  明眼人早已看出央企退房令的玄机。一者,禁令中没有准确的政策推进时间表,也没有相应的罚则。这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母亲溺爱顽皮的儿子,责备声中充满了无限的柔情蜜意。其二,禁令中只说“78家央企”,至于这78家央企姓甚名谁,公众基本靠猜。这意味着社会监督无法介入,“央企退房令”成为了自己人玩的游戏,谁会当真呢?再加上其中有一些央企并不归国资委直管等外部原因,退房令遭软抵制是一个完全可以预料的结果。 (上海商报/吴龙贵)

  令行禁止才能维护权威

  有统计数据显示,在2009年全国产生的90多个地王中,央企就拿下60个左右。在公众舆论对“地王”的围攻中,拥有“出身”、“不差钱”等优势的央企成为众矢之的,基于此,国资委于3月19日宣布,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,要退出房地产业务,并且要在15个工作日内制订有序退出的方案。此举虽然曾引起市井坊间一片叫好,然而实际效果似乎不容乐观——时至今日,绝大多数央企依然按兵不动,全面退出更是遥遥无期。

  实际上,目前的尴尬局面早就在业内人士的预料之中——尽管“清退令”本身很给力,却一直不被业内人士所看好。其中主要原因是,已经产生的地王不会因央企退出而消失,谁来接手这“烫手的山芋”?另外,国有重大资产的剥离重组必然需要经历一系列法定程序,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更是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,解决这些问题显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,而“清退令”本身尽管措辞严厉,却并没有规定具体日期,巨大的利益诱惑下,多数央企无休止的拖延、观望似乎不难理解。更为重要的是,即使这些央企全身而退,有实力和能力接手的多半只是剩下的那16家央企,如此一来,所谓“清退令”不过是减少竞争数量,维护原有垄断而已。

 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就在“清退令”施行不久,各地依旧地王频出,其中的胜利者依旧大多为央企,乃至于公众纷纷猜测宏观调控政策是否已发生调整,更有甚者,怀疑国资委只是虚张声势。国资委此番以更加严厉的姿态表明了态度,但依然未能解决央企内部存在的问题,央企是否能应声而退委实值得怀疑。某种程度上说,央企“清退令”的难以推行,不失为国内房地产调控的一个缩影——调控区区数十家央企尚且如此困难重重,想要调控国内楼市谈何容易?

  “清退令”之后不久,号称“史上最严厉”的新国十条出台,由于并未达到预期效果,二次调控接踵而至,然而,与调控越来越紧相对应的是,楼市日渐升温——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,11月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较上月上涨0.82%,十大重点城市中,除南京环比下跌0.07%外,其他9个城市房价平均环比上涨0.41%。一面调控一面升温,房地产市场似乎深陷“越调越涨”怪圈不能自拔,当“第三轮调控势在必行”的声音再次响起,眼前这尴尬的一幕与“清退令”何其相似乃尔?房地产调控的主要目标,在于消除投机需求,使自住需求成为市场主体,在投机需求屡屡高奏凯歌的市场环境中,他们如何肯轻易放弃那唾手可得的巨大利益?

  包括“清退令”在内,任何调控手段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前瞻性,更在于执行力。如果没有这两种基本条件为保障,无论怎样措辞严厉都不过是空调的习习凉风。平抑房价、落实调控,请先拿那些央企入手!

“央企退房”须摊开时间表

  对此有一种解读是“央企拒不退出房地产领域”,而它们之所以“拒不退出”,乃是对房地产市场所蕴含着的巨大利益难以割舍。

  但这样的解读并不严谨。单据《中国证券报》的报道,并无从得出“央企拒不退出房地产领域”的结论———“尚未退出”与“拒不退出”毕竟不可同日而语。个中原委,仍然需要回到8个月前,当国资委明令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领域的时候,并没有设立一个明确的期限,甚至连模糊的期限也没有。没有期限的“清退令”,岂不是一纸空文?

  当然,国资委当时要求78家央企在15日之内上报退出方案,也就是让78家央企自行制定“退房时间表”。但它们最后向国资委上报了怎样的退出方案,甚至有没有上报方案,公众都不得而知。有趣的是,当时舆论只在国资委宣布“央企退出房地产”这一政策时兴奋了一个星期左右,就转而关注其他新出的新闻了,至于国资委要求78家央企“15日内上报退出方案”的事,早已被抛诸脑后。所以我们现在说“央企拒不退出”时,也就苦于“口说无凭”———焉知人家的“退房时间”不是安排在2011、2012甚至2015,“至今未见动静”有何奇怪?

  显然,8个多月来,社会大众一直被屏蔽于“央企退出房地产领域”这一进程之外。也就是说“央企退出房地产领域”这一进程,缺少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———来自社会的监督。在缺少外部监督的情形下,不仅各家央企会抱着“拖得一时是一时”的侥幸,就是对央企负监管之责的国资委,其监管的主动性也必大打折扣。

  若问“央企为何不情愿退出房地产”,可能缘于对利益的不舍;但若问“央企为何迟迟不退出房地产”,就要对国资委的政策执行力予以质疑了。当前,国资委应该就央企退出房地产的进展情形向社会说明,应该对自己的监管能力包括政策的落实能力做出检讨,更应该将余下71家的“退房时间表”公之于众。国资委不仅应该将自己置于外部监督之下,更应善用外部监督的力量树立并巩固自己在央企面前的权威。至于国资委企图通过银行收紧资金迫使央企“退房”,且不说银行会不会与国资委步调一致,尚是未知之数,国资委此举适足以证明自身权威之欠缺,不得不接受“有令不行,有禁不止”这一现实。




郑重声明:
  • 1、本站在此郑重声明,欢迎媒体、同行转载本网站信息,转载时请必须注明文章出处:菏泽房产网(菏房网),如今后若发现采用本站引用的文章而不注明出处者,本站将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  • 2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菏泽房产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  • 3、保护菏泽房产行业原创内容版权,遵守互联网行业自律。

上一篇:央视新闻借恒大谈限购令 二三线城市为孔卡买单
下一篇:楼市僵局开始打破或导致地产商大洗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