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产能基建狂飙:日均7500万单背后的规模经济
申通的爆发式增长,始于2022年启动的“三年百亿产能”战略。截至2024年底,公司累计投入超百亿元,实施179个产能提升项目,将全网常态吞吐产能从2021年的4200万单/日提升至7500万单/日,并具备高峰期处理亿级包裹的能力。这一“基建狂魔”式投入直接转化为业务量狂飙:2024年申通完成快递业务量227.3亿件,同比增长29.83%,增速领跑行业;市场占有率达12.98%,同比提升0.83个百分点。
产能释放带来的规模效应尤为显著:
单票成本下降:2024年单票中转成本降至0.70元,同比下降10.3%,其中单票运输成本0.37元、分拣成本0.33元,均较上年下降0.04元;干线运能跃升:干线车辆总数达7412辆,同比增长23.7%,自动化分拣设备增至424套,分拣效率提升40%;偏远地区破局:2024年“偏远地区集运”服务处理量超1亿件,带动甘肃、内蒙古、陕西等西部地区业务量同比增速超40%,成为新增长极。
“产能基建不是简单的砸钱,而是精准匹配市场需求。”申通快递董事长陈德军在业绩会上直言。2024年双十一期间,申通全网单日峰值处理量突破1.2亿件,却未出现大规模爆仓,印证了其产能规划的前瞻性。
二、数智化革命:从“汗水物流”到“智慧物流”
如果说产能基建是申通的“硬实力”,数智化转型则是其“软实力”的核心。公司以“全链路时效监控工作台”“智能视觉平台”等数智化工具为抓手,推动运营效率质的飞跃:
全链路可视化: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追踪包裹位置、温度、湿度等数据,异常件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8%;智能路由优化:AI算法动态调整路由,2024年全网直达路由数量达3496条,路由直通率86.9%,同比提升3.7个百分点;分拣错分率归零:智能视觉平台实现分拣场景全覆盖,包裹错分率从行业平均的0.1%降至0.01%以下。
数智化革命的成果直接反映在服务体验上:2024年申通月度揽签时效最快缩短至44小时以内,淘天物流指数和抖音物流指数稳居行业第一梯队。更关键的是,数智化驱动的降本增效成为利润增长的核心引擎——2024年期间费用率降至3.05%,同比下降0.17个百分点。
三、服务分层:从“经济型快递”到“体验经济”
在价格战熄火、服务战升级的背景下,申通以“聚焦体验年”为契机,推出差异化服务产品矩阵:
高端定制服务:“头等舱”产品提供优先中转、专属客服、保价赔付等增值服务,2024年大客户业务规模同比增长260%;按需配送:“申咚咚”服务支持消费者自主选择配送时间、地点,用户复购率提升35%;仓储一体化:“惠选仓&优选仓”提供“仓储+配送”一站式解决方案,助力商家库存周转率提高50%。
服务分层战略不仅提升了品牌溢价能力,更重塑了申通的客户结构。财报显示,2024年申通品牌客户收入占比从15%提升至28%,其中3C、美妆、生鲜等高附加值品类订单量同比增长120%。
四、隐忧与挑战:规模效应边际递减与成本压力
尽管业绩亮眼,申通仍面临结构性挑战:
规模效应边际递减: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速(24.04%)较2024年(205.24%)显著放缓,部分原因在于产能利用率已达85%高位,新增产能对成本摊薄效应减弱;阿里系业务成本高企:阿里订单占比提升至30%,但“上门取件+送货上门”模式导致单票成本高于行业均值0.15元;财务费用攀升:2025年一季度短期借款增加20.19%,利息支出同比增长18%,侵蚀利润空间。
对此,申通已启动“精益管理2.0”计划:
动态路由优化:通过AI预测件量波动,动态调整干线车辆装载率,目标将空驶率从5%降至2%;轻量化设备:推广可循环快递箱、电子面单,2025年计划减少包装成本1.2亿元;光伏储能:在30个核心分拨中心部署分布式光伏,预计年节约电费8000万元。
五、未来展望:日均9000万单产能与“AI+物流”新战场
申通已明确2025年战略目标:
产能再升级:年内常态吞吐产能将提升至9000万单/日,支撑业务量增长至280亿件;AI深度融合:与阿里达摩院合作开发“物流大模型”,实现智能排班、动态定价、需求预测;出海提速:借势“一带一路”,在东南亚、中东建设10个海外仓,2025年跨境业务占比目标提升至8%。
“快递业的下半场是‘科技+服务’的双重竞争。”陈德军表示。当行业从“规模为王”转向“价值为王”,申通以产能基建筑牢护城河、以数智化锻造竞争力、以服务分层开拓新蓝海,其转型路径或为快递业穿越周期提供关键启示。